【论文摘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杰出代表。他们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智力因素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长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强烈的动机、广泛而集中的兴趣爱好、顽强的意志、积极的情感以及良好而独特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他们健康成长和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以致最终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培养创新人才,应该丢掉"唯智论",更加注重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1935年发表的《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1950年,韦克斯勒(D.Wechsler)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专门探讨此问题,自此,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科学研究正式开始。在中国,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比国外整整晚了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出。[1]目前在它的定义上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总的来讲,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的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2] 在"唯智论"盛行的今天,聪明、天赋等被很多人看作成功成才的前提,似乎一个人如果聪明或者有天赋,他将来就一定会大有作为。这表明人们夸大了智力因素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据对我国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相关资料研究发现,这些获奖者小时候并非都聪明过人,智力非凡,更不是天才,在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智力并非起决定性作用。吴文俊"上小学时成绩一般,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禀赋",甚至他的数学还考过零分[3];王选小学时数学补考过两次都不及格[4];黄昆认为自己属于智力发展滞后型[5];闵恩泽小学时作文很差,经常文不对题,算术也一塌糊涂,考中学时没有考上自己想去的石室中学[6];师昌绪说自己智慧平平绝非一个聪明人,曾经因为别的同学背出课文而自己背不出来被罚站[7];程开甲小时逃学、离家出走,留级留了3年[8];于敏曾经学习日语学了8年,但还是学得一塌糊涂,成绩全班最差[9]。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人获得成功、成就、升迁等的原因,85%取决于这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仅有15%是由人的专门技术所决定的。[10]同样,笔者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在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成才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选取狭义非智力因素定义的五个方面,来分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获奖者成长以及科学研究中是如何促进和影响他们最终成才成功的。 一、强烈的动机是获奖者开启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 苏联心理学家杰普诺夫认为动机是激励人确立某种目的的东西。[11]我国学者燕国材认为,动机是指引发某种活动产生并且维持这种活动向一定目标持续进行的一种内在心理力量。[12]动机并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表现出来。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在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长成才过程中他们都具备强烈的动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